裘盛戎(1915.8.25 1971.10.5),本名振芳,是裘桂仙的次子。自幼随父习艺,一九二七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艺七年,演铜锤兼架子花脸。出科后,曾与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等同台演出,也陪金少山演过《白良关》、《真假李逵》、《双包案》等“对儿戏”。在与诸多京剧大师同台演出的实践中,他艺技日臻完美。又因在科班坐科学艺,所以他戏路宽博,除却应工的铜锤之外,不但《连环套》、《盗御马》夙称拿手,而且曾以架子花脸的《李七长亭》列在大轴演出。
建国初期,裘盛戎与谭富英合作,领衔北京京剧二团,创排了《将相和》等新剧目,加工整理了《铫期》、《白良关》、《断密涧》、《牧虎关》、《盗御马》等传统剧目,创造出了许多新唱腔、新唱法。裘的个人风格在中脱颖而出。五十年代中叶,裘盛戎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组建北京京剧团,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排及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裘在《秦香莲》、《赤桑镇》、《探阴山》、《赵氏孤儿》、《壮别》、《舍命全交》、《官渡之战》、《海瑞罢官》,近代戏《林则徐》,现代戏《杜鹃山》、《南方来信》、《雪花飘》等戏里均有突出的新创造。裘的艺术风格亦日趋完美,成就亦日趋突出。
裘盛戎继承了乃父裘桂仙的声腔特点,吸收了金少山、郝寿臣、候喜瑞各派演唱精华,兼取老生、旦角甚至曲艺、地方戏之长,经过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韵味醇厚、节奏鲜明、刚柔相济的崭新唱法,世称“裘派”。他对净行的唱、念、做、打、舞进行了全方位的开拓,他创造的裘派艺术,集铜锤花脸精华之大成,以韵味醇厚的唱腔和深入体现剧中人物情感个性、精神气质的表演,开创了净行一代新风。他保持了花脸艺术雄浑、豪迈的本体特征,又在“刚”中注入了“柔”的成份,展现出刚柔相济的新风格。在花脸声腔发展的历程中,他是金少山之后的第二座里程碑。
裘盛戎的舞台创造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演唱艺术,他充分发挥自己嗓音的特长,出色地把头腔、胸腔和鼻腔共鸣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造型。不仅音色丰富、悦耳动听,而且善于运用明暗、虚实、浓淡的声音变化来刻划人物的音乐形象。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前辈花脸以“实大声宏”取胜的局面,运用多种手段,使花脸的演唱进入了细腻、精致、讲究韵味的艺术境界。他创造的新唱腔既体现了花脸唱腔的传统风范,又有很大的发展。许多旋律具有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新风格,在字韵安排方面也比前人考究。他还创造了很多净行前所未有的新板腔,如〔西皮中三眼〕、〔反西皮散板〕、〔二黄慢板〕、〔二黄二六〕、〔二黄流水〕、〔汉调二黄原板〕、〔反二黄原板〕等。这些新板腔的出现,起到了充实京剧花脸声腔艺术的巨大作用,并且不少著名唱段,至今脍炙人口,盛传不衰,业已列入京剧经典名作艺术之林。
裘盛戎能戏甚多,擅演《铫期》、《坐寨盗马》、《打龙袍》等,尤以“包公戏”著称。五十年代中叶以来,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后来者,在现在的净行中早已形成了“十净九裘”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