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管理
纪念馆维护人:ziweizaixian









风中之烛
风中之烛
姓名:张会莲
生辰:1916年5月27日
民族:汉
忌日:2003年1月26日
籍贯:河北涿州
地区:华北
国家:中
职业:教师






链接 风雨中忆萧红
  更多相关纪念,访问萧红纪念网页。
   自从满清灭亡后,中国女性已慢慢摆脱封建的枷锁,走向社会,开创新天地,尤以文艺界最为显著。此纪念园区纪念的,就是二十世纪文艺界著名的中华女性。虽然她们之中有些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但却具有自我风采,为中华文艺界贡献良多,并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今天,在迈向二十一世纪前方的当儿,就让我们来追忆这些杰出的女性们吧。
  
  
  
  
  
链接 更多意见与建议
  更多意见与建议,欢迎致电:gongyechang@21cn.com
链接 读一读《寂静的春天》
  本馆命名为《风中之烛》,含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祖母对我们就如同一颗燃烧的烛火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另一方面斑竹意在提请众人注意尊敬师长,爱惜环境,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教育理念发扬广大!
链接 珍爱生命,关心环保
  改良自然与选择生活(何塞·卢岑贝格)
  □黄凤祝
     这位国际知名的生态学家,试图赶在居住在最后一道山梁后面的最后一个非洲人,以及生活在最一片原始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印第安人去购买私人汽车之前,说服大家:村子里的房子着火了,我们不能坐视不顾,听任烈火摧毁我们美丽的家园。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似乎不值得专门写一本书来论述,但事实上,今天我们所称之为文明社会的西方掠夺性消费方式,已经渗透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将整个人类引入歧途。在卢岑贝格看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意味着人类生存机会的减少,他把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官僚比作宗教运动中的传教士,他们向人们展示每一项新技术,仿佛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基础之上而并非与之相悖,这些传教士所宣扬的“救世主运动”基于以下两个错误的理论:其一,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其二,地球上存在一个可以消纳所有垃圾的无底洞。卢岑贝格指出,如果人类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转变观念,同时把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
  我们的未来在于我们能否把握住机遇,用崭新的视角和观念去变革现存制度中的贸易方式。何塞·卢岑贝格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和建议。在巴西南部作为政府的自由顾问,他要求发展可再生的农业,循环利用废料,并采用温和的技术。他希望以此证明,发展同时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的经济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对于卢岑贝格而言,并不存在垃圾,废纸、骨头、玻璃、金属,都只是有用的东西被放错了地方。卢岑贝格坚决反对在农业中使用有毒物质,他不愿意让自己陷入到诸如究竟多少剂量农药才是必要的争论中去,事实上他所持的观点是,人们根本不需要使用有毒农药,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他援引了许多实际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在波恩的出版人西格弗里德·帕特先生举行的一次小型聚会上,我们见到了正在欧洲访问的卢岑贝格先生,这位瘦削老人的谈话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其渊博的知识,更多的是他对于自然与人类所怀有的深情,以及在经历了现代工业社会的洗礼之后,依旧秉承的一份良知。这也正是《自然不可改良》一书所留给我们的印象。卢岑贝格先生计划今年秋天进行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中国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片伟大陌生、令人神往的土地,同时也是他的妻子出生地。
  
  
  
链接 敬畏自然的绿色哲学
  朴素
  何塞·卢岑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三联版)一书是写给地球村每一位居民的醒世之作。作为一位长期供职于国际知名的化工公司的农业化学专家及世界知名的生态学家,卢岑贝格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关注大自然的生态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环保问题,而是将环保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工业社会的走向,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理论,社会正义,贫困与进步,以及现代教育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刻的探讨与批判。
  
  美丽的大自然日益丧失其不可再生的资源,现代化的大规模进程虽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同时也造成了大自然的生态失衡。而现代工业社会中还存在着两个错误的理论:其一,地球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二,地球上存在一个吸纳所有垃圾的无底洞。于是对环境的破坏无止无尽,这就是所谓的现代化与全球化。
  
  《自然不可改良》一书对现行的经济理论提出尖锐的挑战。卢岑贝格认为:生活中的重要因素,诸如爱情、友谊、健康、正义、绚丽的风景以及洁净的河水等,没有被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之中。因为它们的存在不是以货币的形式表现的。现代社会仅仅考虑金钱的作用而对大自然不屑一顾,森林被砍伐,河水被污染,良田上建筑起高楼大厦,但人类的绿色家园却日益枯萎与破败。
  
  卢岑贝格建议人类转变固有的观念,把地球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发展可再生农业,循环利用废料,并加以温和的技术;发展一种自然与人类协调的经济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建议既朴实又蕴涵着先知般的真理,但卢岑贝格的呼声似乎没有得到什麽反响,或许先行者总是难免寂寞的命运。
  
  在对环保的反思中,卢岑贝格还反复提到教育问题,认为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必须改变那种过分专业化的教育,应在教育中恢复综合的视野,探索新的途径,以消除人和自然之间的陌生与隔绝状态。显然,作者在此方面是有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的。卢岑贝格并不是那样一种学术式的绿色哲学家,而更多地是从绿色运动的实践出发,更加直接地将自己的观点与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并加以朴素的阐述,可以说,这是广义上的另一种实践中的绿色哲学。
  
  从农业、工业等角度谈论改变生态的问题是必要的;但我觉得,生态绝非仅仅是自然的问题,也是人自身的问题,人既要保护自然生态,也应当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甚至可以说,人只有解决好自身的精神生态问题,才会对世界(包括人与自然),有一个正确的健康的认识态度,也才可能最终解决好一切的生态问题。因此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启蒙,才能真正地让人类敬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何塞卢岑贝格先生的《自然不可改良》,更为恰当吧。
  
  品读《自然不可改良》,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凝注的强烈的社会良知;卢岑贝格的文章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生态的人文关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人不是万物之主,自然自有其生生灭灭。人定胜天只是荒唐岁月的梦呓而已,人还得老老实实地守护大自然,自然不可改良。
链接 教育很重要
  学习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上面是一个教育网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链接 放眼世界,关注环球
  《环球》全彩杂志是新华社国际部主办的国际时事、经科、文化类综合性品牌刊物。作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精品杂志,已成为中央期刊方阵成员之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双效期刊。
  1980年5月,《环球》杂志在北京创刊刊”22年来,《环球》杂志秉承“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宗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品牌优势,承担传媒责任,服务社会大众。
  
    2000年,《环球》独家举办了“环球20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评选活动,靳羽西、张海迪等杰出女性代表获奖,受到国内外近百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及跟踪报道。
  
    2001年,《环球》独家主办了“2001环球财富人物风云榜”评选活动,国内多家媒体纷纷转载了此次评选活动。
  
    2002年,作为唯一的媒体支持单位,《环球》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并对最终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总决赛进行了全程报道。
  
    2002年10月,为报答广大读者对《环球》杂志的关爱,环球隆重推出了首届“《环球》采风”即“读《环球》环球游”活动。10名获奖读者于10月24日前往韩国旅游。同时,《环球》还将在2003年订阅读者中分别抽取60名获奖读者,其中前10名获奖读者将有幸前往欧洲,参加《环球》第二届境外采风活动。
  
    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帮助年轻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是《环球》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环球》已多次组织新华社的国际问题专家、驻外记者在大中学校园进行国际时事巡讲,《环球》的足迹已遍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交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石油大学、北京八中、北京161中学、北京陈经伦中学等诸多知名院校,效果显著。
1/2页 1 2 向后>>


wap版 PC版

导航 链接 友情 二维码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