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网上纪念园
未加入宗祠



纪念馆管理
纪念馆维护人:北京万佛园









著名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纪念馆
著名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纪念馆
姓名:王临乙、王合内
生辰:1908 .1912
忌日:1997 .2000






链接 王临乙
  王临乙,号黎然,男,1908年出生。先考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转入徐悲鸿主持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同年冬考入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31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回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系主任。作品《汪精卫、陈壁君跪像》(1942年),参加重庆全国美展;《大禹冶水》(1942年)也参加重庆全国美展。1954年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完成《五卅运动》。他还创作《民族大团结》浮雕,并为民族文化宫创作大型装饰浮雕。
链接 红色美术经典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1958年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萧传玖、曾竹韶等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中雕塑的开篇大作。浮雕的内容是中国革命史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形象。
    图文摘编自《新中国美术图史》陈履生、王明贤、严善錞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链接 法国老太太一生爱中国
  来源:21世纪新艺术网
  
  五六十年代的北京,生活在东单王府井一带的居民经常可以见到一位衣着朴素、金发红颜的外国人骑着自行车穿行于人流当中。七八十年代,人们仍然时常见到她的身影。她就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一位中国籍的法国雕塑家王合内先生。
  
    王合内先生,原名合内·尼凯尔(Renee·niKel),1912年生于法国巴黎,1933年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期间,与中国留学生王临乙相识,勤奋刻苦且才华出众的王临乙使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同窗数载,艺术志向与生活理想的一致使他们产生了深厚纯真的爱情。1937年1月,王临乙、王合内在巴黎维尔奥弗朗区政府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几十年来,王合内先生经历了新旧中国的种种苦难与欢乐,她亲眼目睹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极其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又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长发展的岁月。她从挚爱一个中国艺术家王临乙到热爱她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比她在母国法兰西还长得多的中国。
  
    作为一名艺术家与艺术教育家,王合内长期生活在中国,这使她对中国的时代精神、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已相当认同,对于中国古代艺术更是情有独钟。她创作了现代中国先进的女性代表向警予、杨开慧、张志新的肖像,以及一些可爱的中国孩子,包括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在她的作品中明显地看得出来融入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汉魏的优秀造型传统。她的动物雕塑,五六十年代就已形成了东西方结合的风格,得到了艺术界很高的评价。在她的手下,各种动物形象似乎有了人情味,这也充分体现出她对动物的爱心。她还参与了王临乙先生的许多城市雕塑的创作,如“民族大团结”、“北京天文台装饰浮雕”等。
  
    在中国的几十年,王合内先生一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初到中国就赶上抗日战争,她和人们一样自己提着行李四处逃难、躲避空袭,亲见卖儿卖女、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解放前后在北京洋溢胡同的小四合院里过着平和简朴的生活,像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一样,每天自己动手收拾房间,上街买菜,做饭;春天种花草,秋天摘柿子,冬天生煤球炉取暖……甚至六七十岁时竟登梯子上房抹屋顶。即使年纪很大了、家里请了保姆,她也总是愿意亲自动手做许多事情。王合内夫妇膝下无子女,但是他们的老年一点也不孤独,有众多的学生们如同亲人一般地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中国的艺术家,王合内先生也和大家一样上山下乡深入生活。在农村她克服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那时,未开放的中国农村,一个“老外”生活在农民中间很是件新奇事儿,王合内操着洋腔的中国话与老乡亲切交谈的情景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晚年,她坐在大院纳凉同街道邻居老头老太太们拉家常时,除了外貌以外,她和大家全然没什么两样。
  
    1964年中法建交后,王合内首次回到阔别27载的故国法兰西省亲,她的亲人们有的劝她留在法国,她说不行,我爱法兰西,也爱中国,在那里我度过了四分之三的人生,在那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家,有王临乙,我怎么能离得开呢?
  
    王合内先生1955年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可是因为她那梳理得十分讲究的金色卷发、白皙的肤色和那个高高的鼻子也给她惹来许多哭笑不得的麻烦,过去京郊有一些军事重地“禁止外国人通行”,美院雕塑系春游秋游时乘坐的大轿车常被卫兵拦住,此时都得费一番口舌,王合内先生总是很自豪也十分无奈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除此之外更不用说五六十年代一些“内部展览”,王合内先生总会遇到尴尬的场面,常常被当成外宾而拒之门外,弄得啼笑皆非。
  
    王合内,这位在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都不错的家庭出生的法兰西人,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家———中国度过了半个多世纪,于今年1月24日与世长辞,享年88岁。她并没有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把毕生的精力与爱献给了中国,为中国近现代雕塑事业培养了几代艺术家,她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我们将永远怀念她。(司徒兆光)
  
  
  
链接 天安门广场纪念碑浮雕艺术赏析--五卅运动
  五卅运动
  
  一九二五年
  
  作者 王临乙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中国工人顾正红,激起全市人民的愤怒。5月30日,英国帝国主义逮捕了声援工人的学生100多人,随后万余群众集会,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并要求释放被捕的学生,英国巡捕向群众开枪射击,打死十余人,伤无数,造成“五卅惨案”。这块浮雕表现的是群众冲向捕房门首,英国巡捕开枪的一瞬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罢工、罢课、罢市,抗议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这一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链接 新闻背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及其他
  新闻背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及其他
  
  
  http://edu.sina.com.cn 2000/09/02北京晚报
  
  
    关于在天安门广场筹建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曾在报纸上有过报道。我根据自己所知,再做以下概述,以广视听。
  
    1949年9月30日,周总理在纪念碑奠基典礼时致词:“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据说,纪念碑要设计成什么样,周总理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后,亲自审批了碑的设计方案,决定建筑造型以高而集中为主。周总理还考虑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后,人们将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因此以朝北方向为纪念碑正面。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著名建筑设计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仿北海公园明代“琼岛春阴”石碑设计的。在碑体正面雕刻着毛主席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周总理书写奠基石和碑文。这些都是京城刻印高手们完成的。在纪念碑下面四周装置革命历史题材内容的浮雕,是史学家、美术家提出的建议,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同意,并由史学家草拟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的十大革命运动事迹作为浮雕表现的题材内容。最后经毛主席、周总理审查限定在中国近百年八大革命运动的史实。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光荣任务,调集一批雕塑家和画家联手合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筹建初始,以史学家、作家、前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为纪念碑名誉组长,雕塑家刘开渠为副组长领导雕刻工作,画家吴作人为名誉副组长。画家彦涵为副组长,负责浮雕设计绘画工作。
  
    纪念碑全部工程是前北京市市长彭真领导。具体行政事务由前市府秘书长薛子正和总务科长兼党支部书记贾国卿负责。
  
    纪念碑浮雕工作组由雕塑家、画家、石工艺人组成。分八个组:第一组《虎门销烟》绘画设计者艾中信、负责雕塑者曾祖韶。第二组《太平天国》绘画设计者李宗津、负责雕塑者王丙召。第三组《武昌起义》绘画设计者董希文、负责雕塑者傅天仇。第四组《五四运动》绘画设计者冯法祀、负责雕塑者滑田友。第五组《五卅运动》绘画设计者吴作人、负责雕塑者王临乙。第六组《八一南昌起义》绘画设计者王式廓、负责雕塑者肖传玖。第七组《抗日战争》绘画设计者辛芒、负责雕塑者张松鹤。第八组《胜利渡江》绘画设计者彦涵、负责雕塑者刘开渠。
  
    这八组雕塑、画稿的助手和参加者有:李祯祥、邹佩珠、王鸿文、夏肖敏、王琦、张文新、刘士敏、王卓予、陈叔光等。
  
    石雕组:石刻艺人刘润芳(正组长),并负责《胜利渡江》雕刻工作,王耳生(副组长)等,计有11人之多(略)(其他分工不详),他们都是从河北省曲阳招来的。
  
    我这里仅就彦涵的工作言之,他一方面要负责组织研讨题材内容和绘画设计;另一方面负责《胜利渡江》浮雕构图设计。彦涵为此收集有关资料,访问参加渡江战斗的战士,同时以其自身部队战斗生活的体验,进行画稿设计,抓住它的题材特殊性和浮雕艺术性,在构图上突出百万雄师不可阻挡的气势和人物动态变化,画面布局均衡,层次鲜明,既有绘画性又有装饰性,适应浮雕的制作。其他七面设计图均属类似情况。
  
    自1953年开始,八面浮雕画稿经过三次设计。三次送审画稿均由彭真市长经手,最后经毛主席批准发回。由彦涵分发各组并将定稿晒成蓝图,交付雕塑领导人刘开渠。根据设计图放大,进行泥塑翻成石膏。设计画稿的任务即告完成,他们随即返回原单位。
  
    八面设计图,有的原来幅面较长,后因浮雕尺寸改小,有的设计画面相应缩短,画中人物亦有减少,仍是按照设计图原稿的大样进行二次创作,如《胜利渡江》就是一例。最后八面浮雕在刘开渠的领导和助手、石刻艺人的共同协助下,经过长期艰辛劳动,打成石雕,最后终于胜利完成。由此可见这是一项从上到下规模庞大的集体创作。
  
    碑体装饰纹样,为邱陵、张开先、周西珍、罗天勉、黄少军等设计。其石雕艺人,来自武强县、苏州等地,有刘印堂、刘志惠、刘典木等近十人(略)。
  
    当时在天安门广场搭起大棚作为工作场地,设计者和石雕艺人在这里进行研讨、绘画设计、泥塑翻模、铸成石膏,最后在汉白玉石料上完成浮雕工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动工兴建,于1958年举行落成典礼。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印记。天安门广场,是我国政治活动的中心,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宏伟的英雄纪念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子孙后代对先烈永志不忘的标记。它的建成使天安门广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人民英雄纪念碑八面浮雕,我因了解和掌握材料有限,未免有所遗漏与不周之处,尚希知情者予以补充,使其珍贵资料得以完善,让人们记住他们实属必要。(作者为彦涵夫人)
  
  
链接 法国老太太一生爱中国
  重庆热线-文化艺术频道
链接 中国当代美术家图录 --王合内
  王合内,原名Rene’e Junne-Nikel.,女,1912年4月7日生于法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法裔中国现代女雕塑家。1929年考入法国尼斯国立装饰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34年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1949年后受聘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曾与萧淑芳、宗其香、李斛举行4人作品联展,作品《雪豹》、《小鹿》等受到好评。1958年为北京民族宫创作大型浮雕。随后又创作《儿童团放哨》、《妇女队长》等作品。1978年以来连续创作《杨开慧》等革命先烈雕塑像,在这些雕像中,她特别强调这些女革命家所特有的文雅、善良的中国女性气质。
  豹 1965 玻璃钢 150cm
  马驹 1984 石膏 75×78×28cm
  小鹿
  豹(局部) 1965 玻璃钢
  
  
1/2页 1 2 向后>>


wap版 PC版

导航 链接 友情 二维码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