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佛华侨陵园网上纪念园
未加入宗祠



纪念馆管理
纪念馆维护人:桑庆子









电影艺术家张圆.于彦夫纪念馆
电影艺术家张圆.于彦夫纪念馆
姓名:张圆.于彦夫
别名:张祖泽[于景霖]
生辰:1926.11.18[1924.02.01]
忌日:2000.08.10[2005.11.10]
籍贯:河南[辽宁]
地区:北京
国家:中国






链接 不倦的求索——于彦夫、张圆的从影生涯
  大众电影
链接 最佳导演奖
  提 名:凌子风、(北影《边城》);
      谢晋(上影《高山下的花环》);
      张圆、于彦夫(《黄山来的姑娘》);
      陆小雅(峨影《红衣少女》)
  获奖者:凌子风、
  
链接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北京电影学院50年校友
链接 中国演员网
  
链接 创业大气魄,育人大品格
  创业大气魄,育人大品格
  作者:王兴东时间:2005-12-2
  
  
  
  
  
  
  
  
  
                   ――追悼于彦夫导演
  
  
  
  
  王兴东
  
  
  
  
    
  
    眼睛像火一样熄灭了光芒,身体萎缩不足七十斤了。于彦夫导演像一只吐尽丝的蚕蛹,静枕在遗体告别厅的花丛间,哀乐伴他进入永恒的长眠。
  
  流动八十一年的血,停了。
  
  他的爱融化着血无声地流入百年电影的中国,他的爱融化着血流入了我们后来人的心房。我和王浙滨送别恩师,心底泛起无尽的自责,为什么不能在老人病重时去看望他呢?即使能找到一百条理由,也无法解脱和原谅自己!
  
  于彦夫和张圆导演了我们两部电影《鸽子迷的奇遇》、《陆军见习官》,作为学生、作为晚辈,自愧击打着良心。也许这就是生活让我们看到人生最残酷的镜头,一代电影大师被脑萎缩和糖尿病折磨得枯瘦如柴……
  
  年少时,我们看过于彦夫导演的《徐秋影案件》、《芦笙恋歌》、《笑逐颜开》、《节振国》、《自有后来人》,当我们考入长影时,一个从部队复员的战士,一个是从工厂转业的化验工,看着他的新作《创业》让我们热血沸腾,大手笔地表现中国石油工人的英雄气概,鼓舞着我们投身电影开始自己的创业,崇拜于彦夫导演就像仰望着一座高山。
  
  于彦夫用血肉燃烧着激情,把一生献身给了人民的电影事业;他是正义的后盾,善良的长者。他总是将自己掩避缩身于名利之后,官场之外,然而在关键时刻,他总会挺身而出的,砥柱般坚定如盘。
  
  当日本投降,偌大个“满映”面临破坏的时候,饱啜了东北丧权辱国的昏风暮雨,年轻的于彦夫和同伴们断然挺身而出,参与护厂运动;为躲避国民党的占领,电影厂转移兴山,于彦夫毅然挺身,北上建厂;当四人帮封杀《创业》,他果然挺身站在张天民一边。
  
  我第一次认识于彦夫,是在粉碎四人帮后讨论编剧张天民入党的支部会上,有人疑问张天民在江青的高压下曾有所动摇。于彦夫前来证明,这位东北大汉配上那豁亮的声音,字字如凿:“张天民在给毛主席写信,控告四人帮封杀《创业》,信发出后,他做了被抓和坐牢的准备。他找我说,‘老于,如果我出现了意外,请你每月给我两个女儿寄二十元生活费。’特此证明,张天民表现得很坚定。”
  
  《创业》因为毛泽东的批示,这部电影载入史册;《创业》因为生死曲折,编剧导演的患难同心留下佳话。张天民比于彦夫导演小10岁,大难将至,把两个孩子托付于一个重情重义的兄长,一位最仗义最可信赖的朋友。三年前,张天民病逝,七十八岁的于彦夫拄着拐杖前来送别,那情,那义,让我好不感动。
  
  他当选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善于倾听民意,乐为百姓代言。记得那年,我们三位编剧写的一篇稿子,《长春日报》第二天就要见报,却突然有人横加干涉,禁止发表,被立即撤版。作家的权利公然被践踏,我们在北京找到了正在参加全国人大会的于彦夫,他高度重视此事,当即把报纸小样送给了省委书记,后来领导也有了批示。于彦夫及时给我们答复,让我们不要着急,文章没有任何问题,一定会发出来的,宪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一篇文章,一项维权,足可见他明察邪正与是非,爱和恨就像石柱一样结结实实,他总是无声地在背后支撑着正义和善良。他是公仆,不是奴仆,为民众代言替百姓说话从不推诿,这就是于彦夫。
  
  艺术家死了,艺术不会同死。
  
  艺术家倒下了,艺术家正直人格像碑一样挺立。
  
  当今喧闹媒体中早就看不到他的名字,热闹的各种电影晚会早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他默然地运行在自己的人生轨迹里,当下人心浮躁,常见拍了一部电影,十几年却总挂在嘴边,扎扎呼呼在各种场合抛头显面,如同哗哗作响的小溪张扬着肤浅,而于老如同深沉的静水,蕴含不露地默默步入人生崇高的峡谷中。天地浮沉,岁月变幻,历史毕竟正直,清醒地记载他对于电影不朽的奉献。
  
  当今青年人少有知道这位电影巨匠,然而对于那些感受于彦夫扶持过的影坛后辈,谁人能忘怀《自有后来人》的导演呢?
  
    张连文、朱德承、宫喜斌、宋晓英、李羚等等多少年轻人,经于彦夫扶上影坛,成就明星。年青者从影如嫩芽初发,施予雨露则成长,践踏踩之则夭折,在角逐名利的电影圈内,一切鲜花和奖杯都是在妒火和爱雨中锤炼而成。不是所有艺术家都像于彦夫夫妇那样爱惜后来人,只有领略过那些嫉才压制之苦的人,才能更深地感受到于彦夫、张圆的慈爱情怀。当知道我们的剧本一度受压制时,张圆约我们到他家里谈故事,听了一个收养弃婴的“男妈妈”,他们夫妇高兴地当即拍板让我们写本,拿到儿影厂拍摄。没想到从写作到剧本通过,《鸽子迷的奇遇》只用了14天,老两口带我们小两口到云南去采景,那年于彦夫已经61岁了,童心未泯,身板强壮,同我们一起钻进养鸽舍,鸽子屎掉在身上,依然谈兴颇浓。于彦夫幽默地对我说,压制你们的人,不是老虎,是老虎你去打他,他只不过是堆屎,不要理他,躲开就行了。东边不亮西边亮嘛,自己写自己的东西,没有人能挡住你们的。
  
  于彦夫不仅把我们领入儿童电影创作的天地,还教会我们摆脱被人嫉杀之苦的人生哲学。《鸽子迷的奇遇》票房看好,在印度得了奖,我们与儿影厂,与于蓝老师结下深厚情谊,连写了《我只流三次泪》、《没有爸爸的村庄》、《少年战俘》、《来吧,用脚说话》五部儿童电影。
  
  
  
  
  喜爱好作品,更爱后来人,爱是于彦夫老两口心中永远的太阳,靠近他们,就觉得暖烘烘。当我们把《陆军见习官》剧本摆在他们面前,老两口不顾年高,挂帅亲征,再度云南前线,把他们对于年轻编剧的关爱永久地凝固地胶片里。
  
  
  
  
  于彦夫言传身教,用真诚的爱,挤出自己的心血,一滴一滴地滋养电影的后起之秀,在他的帮助下,多少人走向成熟。他尤如挺立在波涛中的砥柱石梁,用他刚强的人格和从艺的情操,托举着电影之桥,让年轻人让后来者通过,走向成功的彼岸,奔向梦想的银幕世界。
  
  流动八十一年的血,停了。
  
  他的爱融化着血无声地流入百年电影的中国,他的爱融化着血流入了我们后来人的心房。于彦夫青年时曾跨过鸭绿江,东渡日本学过养蚕业,后来改作电影,眼下他像一只吐尽丝的蚕蛹,身体萎缩不足七十斤。这颗高贵的灵魂安息了,我用心咀嚼着他的正直和质朴,豁达和平易,感念着他对后来人提携之恩,传艺即传德,传真不传伪,承传先生遗志,振兴中国电影大业,自有后来人,这是先生留下生命的密码。
  
  
  
  
  
  
  
  
                     2005年11月20日
  
      
  
  
  
链接 电影资料库 于彦夫
  个人简介
    于彦夫原名于景霖,1924年生,中国著名电影导演,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对电影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1941年曾赴日本学习养蚕,不到半年就回国参加了一个业余剧团。1942年考入“满映”,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电影基本常识。1946年“满映”改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并在《皇帝梦》、《瓮中捉鳖》等动画片中任导演助理。此时又从事配音工作。他在中国第三部译制片《伟大的转折》中任导演。后来又导演译制片《侦察员的功勋》、《蔚蓝色的道路》等。应该说他是从导演译制片开始电影导演的。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电影导演理论。《夏天的故事》是他的导演处女作。1957年至1966年间,他先后导演了《芦笙恋歌》、《徐秋影案件》,纪录片《水库上的歌声》,戏曲片《节振国》等影片。1973年他导演了影片《创业》,本片为我国影坛建国以来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影片。以后,她又导演了《希望》、《最后八个人》、《勿忘我》。还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无辜的人们》。
  
    于彦夫主张电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给人以启迪。每部影片他都以不同的处理方法,把这些影片营造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产物。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他还导演过《十六号病房》、《陆军见习官》、《那年的冬天》等影片。
  
  
  参与影片:
  
   那年的冬天  (1990)
   金钱大裂变  A THOUSAND DOLLAR(1988)
   陆军见习官  PROBATION IN THE ARMY(1987)
   中国的“小皇帝”  LITTLE EMPERORS(1987)
   鸽子迷的奇遇  THE ADVENTURES OF A PIGEON FANCIER(1986)
   黄山来的姑娘  THE GIRL FROM HUANGSHAN MOUNTAIN(1984)
   十六号病房  WARD 16(1983)
   勿忘我  FORGET-ME-NOT(1982)
   最后八个人  THE LAST EIGHT(1980)
   希望  THEIR HOPE(1977)
   创业  (1974)
   节振国(京剧)  (1965)
   自有后来人  (1963)
   万木春  (1961)
   笑逐颜开  (1959)
   水库上的歌声  (1958)
   徐秋影案件  (1958)
   芦笙恋歌  (1957)
   新局长到来之前  (1956)
   游园惊梦  (1956)
   夏天的故事  (1955)
   光芒万丈  (1949)
  
链接 电影导演艺术家于彦夫先生因病逝世
  2005年11月10日,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全国人大第六、七届代表,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成员,长影原导演室主任、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于彦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于彦夫原名于景霖,辽宁省丹东人。1942年起任满洲映画演员。1945年起,先后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助理、剧务主任、译制片导演等职。1956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
  
    于彦夫曾在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中任导演助理。他先后执导过《夏天的故事》、《徐秋影案件》、《芦笙恋歌》、《创业》、《勿忘我》、《自有后来人》、《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陆军见习官》、《鸽子迷的奇遇》等脍炙人口的影片。这些影片曾获得过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童牛奖和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奖——金章奖等奖项。
  
    于老和他的电影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wap版 PC版

导航 链接 友情 二维码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